外媒:需求低迷,欧洲电动车市面临"低谷期"
2023-11-16 11:34:20 来源:中青网 阅读量:6399
据《欧洲汽车新闻》日前报道,今年前三季度,欧洲市场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大涨47%,但9月电动车增速已明显放缓。特斯拉、大众、奔驰等头部企业更发出悲观预测称,市场的高利率和需求的低迷,正让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消费欲望降低。其中,大众透露,当下其电动车的订单量仅有去年同期的一半。
具体来看,来自德国和意大利的经销商,以及四家全球数据分析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均表示,欧洲市场电动车普及率增长正面临瓶颈,除了经济不稳定外,消费者对电动车安全性、续航里程、价格的不满意也成为重要因素。
一家来自巴伐利亚,拥有45年历史的汽车经销商负责人托马斯·尼德迈尔说,“电动车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,是阻碍消费者现阶段购车的重要原因。许多消费者认为电动车技术仍在快速改进、迭代中,因此宁愿多等两三年买下一代技术更成熟的车型,而不是现在入手一辆贬值速度很快的产品。”
同时,英国和爱尔兰最大的汽车数字市场AutoTrader表示,目前,英国市场电动车的平均售价比传统燃油车要高出33%。而更多面向入门级消费者的电动新车预计将在2025年后才会上市。届时,它们还需要面对来自中国的比亚迪、蔚来等品牌的强势竞争。
汽车数据分析公司JATO Dynamics,在谈到9月欧洲电动车销量放缓时同样表示,如果没有更便宜的电动车上市供消费者选择,需求将会维持低位,电动车增速也会持续放缓。
经销商服务公司Cox Automotive也认为,当下电动车的低残值会让一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,因为企业、消费者都处于观望阶段。而这一低残值、高供应、低需求的低谷期,预计将从2024年一直持续到2027年。
消费数据分析公司Langston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,过去一年里,德国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意愿水平几乎没有增长。这就意味着,虽然市场在售的电动车数量和车型不断增加,但想要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人数却并未跟涨。
该公司还表示,1-9月欧洲电动车市场销量的增长可能只是“假象”,只是在消化此前因供应链瓶颈而产生的积压订单,而不能反映真实的需求上涨。
来自美国的福特和通用同样警告称,由于新的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合同导致企业成本大增,同时市场需求表现疲软,因此将推迟推出入门级电动车的计划,以此削减开支。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
推荐内容
- 电动汽车制造商Fisker再次下调全年产量目标
- 11月新能源销量:大局已定,来年还有机会吗?
- 20多家欧洲企业代表来到金山这座千年古镇,收获了
- 售价12.67万元起吉利中国星智能双擎上市
- 车企官降、地方补贴接踵而至车市年终冲刺“以价换量
- 优质楼宇推介月|上报传悦坊
- Imec将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集成到曲面上
- 15万级家庭纯电SUV怎么选,奇瑞舒享家还是零跑
- 理想MEGA官图发布造型如高铁或售50万元以上
- 问界新M7上市25天大定破5万台,真能“遥遥领先
- 龙年压岁金上市首发交通银行精彩亮相2023钱博会
- 娃娃鱼前脸,AIONSMAX官图发布,设计越发简
- 长安引领年终购车热潮,至高直降30000元,买车
- 罗姆推出新型高功率120W激光二极管用于LiDA
- 60岁·40年·6所学校:一个退休教师的讲台不了
- 马恒达电动越野概念车:传奇迈向电动化
- 限时疯抢!超高人气!爆款小鹏G6、特斯拉Mode
- 19.99万就能买到四驱顶配?超混电驱奇骏自驾游
- 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:5G+AI赋能千行百业
- 岚图汽车假期打卡,4S店实车体验,说走就走!
- 同年同月生,长安启源A07与比亚迪海豹DM-i,
- 带电带T又带锁,哈弗猛龙这波操作谁与争锋?
- 双节试驾岚图新free,全新的绝佳体验
- 为采购提供通路,为自有品牌建设赋能,盒马黑标店上
- 昊铂HT其艺术品级的质感和雕塑般将成为新中产理想
- 与时间赛跑,长城Hi4的诞生始末
- “零甲醛”认证不玩虚的,这家车企4款获得认证
- 魅族造车,是吉利给的勇气?
- 事关房企上交所重磅发声!
- “红宝太和胶囊”发力打造中医滋补国民品牌
- 一品红(300723.SZ)痛风创新药首次在港亮
- 智驾决战2024:激光雷达或成最大赢家
- 福特蒙迪欧大马力E-混动版上市,售18.98-2
- 三把锁+四驱,城市越野兼顾,坦克400Hi4-T
- HOTDOG与上航假期达成“元宇宙文旅战略合作”
- 2023款奥迪RS5上市,延续运动风,整体改动不
- 28.89万起售很贵?宝马X2如今停产在售,终端
- 宋L四驱版内饰官图,这国际范!这回没得吐槽比亚迪
- 打造出行时代全新利器,问界M5让出行更智能便捷
- 上交所举办房地产行业座谈会进一步推动沪市房企提升